084連結: https://www.bbc.com/zhongwen/trad/business-52742940
一款披薩,兩種訂價。一:外送平台上的標價;二:披薩店家的標價。
肥宅食客自然喜歡第一個。但是,如果你是披薩店的老闆?如果你通過APP叫一份自家餐呢?
最近曝光的美國一家餐館老闆「自產自銷狂賺差價」的故事,乍聽好笑,但也揭示出不少道理。
什麼故事?
這家餐館老闆發現,他的披薩餅在外送平台DoorDash上的標價比他的賣價要低,但是,DoorDash會按他的賣價向他的餐館付錢。
舉個例子,店裏要價24美元的一款披薩,DoorDash標價16美元。
老闆悄悄下了一單,點了10張披薩送給朋友,刷自己的卡支付DoorDash總計160美元;DoorDash來店裏取貨,付給他240美元。
老闆賺得80美元。
外送App深受越來越多都市年輕人喜愛
怎麼會這樣?
事出有因。之前這位老闆注意到,自己的餐館在網路上被留了許多差評,比如送到後披薩已經冰冷。店裏也曾收到外賣客人的抱怨電話。
老闆很納悶,過去10年,他堅持不做外送,因為擔心會影響品牌的品質。
收到投訴、差評後,老闆和曾在金融圈就職的博客朋友羅伊(Ranjan Roy)做了一番調查
。
羅伊說,他2019年3月聽說朋友開始收到外送投訴。網搜發現,朋友的餐館已被外送平台DoorDash上架,原來餐館網頁上的「點餐自取」旁不知什麼時候多了一欄「訂餐外送」,點擊鏈接去了DoorDash,發現自己一款售價24美元的高檔披薩標價16美元。
接下來發生的,就是前文提到的那檔賺80美元的故事。
但是,這80美元只是毛利,除去披薩成本和外送盒總計70美元,淨利只有10美元。
後來,他們又通過DoorDash下了訂單,這一次裝盒的只有麵餅。通過差價,可以最大限度地賺錢。
羅伊在博客中寫道,「我就是好奇,難道DoorDash就看不出來?DoorDash還真沒注意到。」
BBC新聞試圖聯繫DoorDash,迄今對方仍未置評。
DoorDash瘋了?
DoorDash這是什麼神操作?羅伊解釋說,這是所謂的「需求測試」引發的結果。
需求測試的邏輯是,外送平台在對方不知情的前提下「爬刮」餐館網站,自行建菜單開始接單,不收傭金。
拿到一定的訂單數據後,外送平台就可以去和餐館洽談,爭取簽約。
然後,就可以光明正大地開始提成了。
DoorDash金主是誰?
DoorDash是美國著名的外送平台,背後的金主是投資巨頭、日本的軟件銀行集團。
5月最新數字顯示,軟銀虧損創下歷史新高:將近130億美元。
18日,軟銀總裁孫正義述職時據報曾自比耶酥。報道說,孫正義在和投資者通話時說,耶穌「也曾被人誤解」。
引發爭議後,孫正義就此言道歉。
日前,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宣佈,將從任職13年的軟銀董事會卸任。
外送平台自行添加客家引起爭議
「我們怎麼走到了這一步?」
其它外送平台擅自給餐館上架的事情也有先例。
年初,人稱美版「餓了嗎」的美國外送巨頭Grubhub也曾因類似做法引起諸多餐館抱怨。當時,Grubhub的發言人曾向BBC表示,上了Grubhub,餐館拿到的訂單更多。
發言人還向BBC透露,美國多家送餐平台都這樣做。
美國外送領域競爭相當激烈,過去一段時間,頻頻傳出虧損消息。新冠疫情爆發、居家令廣泛推出以來,外送行業更加引入關注。
羅伊在他的博文中也對市場現狀提出質疑。
他說,如果說資本主義的驅動器是賺取利潤,外賣送餐讓我一頭霧水。所有的(外送)平台都在虧損,餐館抱怨受壓榨,外遞小哥成了零工經濟的代表,食客不滿意多付錢……
「數百萬筆交易、數十億計美元易手,居然沒有贏家。我們怎麼走到了這一步?」
有業界人士解讀,外送平台投資者容忍做賠本買賣的考量是,佔領、加固市場根據地,爭取做到主宰,那時候,就可以把價錢提高到盈利的地步了。
果真如此,肥宅食客的壞消息來了,今後餐館要付更多傭金、美餐可能會漲價;訂餐也要交更多手續費......
----------------------意見發表區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我不知道該怎麼發表意見哩 很典型的"養套殺"商業手法阿
不不不,這裡面有大量的經濟原則,但是超級複雜的
首先是外送市場的供需問題,是否飽和?
其次是整個經濟體系下店家需額外支付的成本,
外送商透過傭金營利利潤,以及外送員薪資收入,這三者的平衡問題
然後最主要問題是,我做了一個網頁卻可以隨意被人安插這個按鈕連結,
還是個外送廣告。
這其中沒啥養套殺的做法吧。